在广州省广州市增城区朱村,稻田里收割机往来穿梭,金灿灿的稻谷源源不断流进装粮车,收获正忙、颗粒归仓。
11月17日,2023中国(增城)丝苗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广州市增城区举行。、科学家、企业家、行业主体、投融单位、新农人等300余人齐聚一堂,为增城丝苗米高质量发展聚智聚力。
揭秘增城丝苗米的前世今生
稻米起源于中国,岭南是稻作文明和文化最早起源地之一。4500年前,广州增城就出现了栽培稻。增城丝苗米作为岭南优质稻米的极品代表,已有500多年的辉煌。
?
增城丝苗米发源地。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供图
1538年,明嘉靖年间已有增城丝苗米雏形记载。当时,廖弘大师把云游收集的优质稻谷品种与白水山野生稻杂交,培育出了细长苗条、柔软香醇的米,被村民称为“寺庙米”,后演化为今天的“丝苗米”。
清《广州府志》记载:“优质稻米多出增城”。民国年间,增城丝苗米被誉为“米中碧玉”。从古至今,增城丝苗米一直享有盛誉,是每个时代的“俏礼品”,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随着增城丝苗米的名气越来越响亮,逐渐形成了“南有丝苗、北有五常”的市场效应和格局。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近些年来增城丝苗米核心种质资源也成为了高端稻米育种的“座上宾”“抢手货”而备受青睐。如何用科学手段对增城丝苗米追根溯源、摸清家底、厘清关系,找到特异遗传信息,既对增城丝苗米可持续发展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会为行业育种提供工具利器。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湾区种质数字港”三年来已汇聚起856份丝苗米核心种质和20000余份关联种质,基因组、表型组等组学数据已超1000亿条。通过对 “表型+基因型”身份鉴定建立起了“五位一体”的身份识别系统,能够快速追溯、确定种质资源的系谱关系。
他们还对2000多万个多态性位点大数据聚类分析,定位了增城丝苗米与籼米、粳米比对的特异性基因区,发掘到与株高、粒长等关联的SNP位点,证明水稻控制粒型的几个关键功能基因(GS3,GW5和GL7)在广东丝苗米粒型改良中起关键作用,初步找到了广东丝苗米优异品质相关的功能基因。
湾区种质数字港大数据发布
本次大会上,负责湾区种质数字港建设的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首次发布了上述丝苗米种质宏观规律大数据,追溯增城丝苗米的全国“嫡系血亲”,并数字模拟还原增城丝苗米500年的“开枝散叶”路径,从内源遗传规律上解释了增城丝苗米500年来为什么一直作为“米中极品”而惊艳不休。
“2022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水稻主导品种29个,其中籼稻品种 19个,而‘广东造’‘广东芯’品种共 11 个,占比超过一半。这种现象的原因在‘骨干亲本’,可见种质资源基因研究的重要性。”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唐湘如说,湾区种质数字港为所有从事种质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了宏观之眼,一方面可以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另一方面有利于精准匹配、高效育种,从核心种质出发助力丝苗米产业发展。这些数据收集困难,免费发布这些信息,意义重大。
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主任刘玉涛介绍,今后将每年在中国丝苗米之乡——广州增城举行一次“数说稻米,增城发布”大会,面向全国年度公布丝苗米的科研科技规律大数据,以飨稻米行业的科学家、企业家、要素平台,为稻米产业科技发展打造湾区“宏观之眼”和“智慧大脑”。
打通丝苗米高质量发展链条
增城绿地面积大,生态优良,是珠三角的翡翠绿洲。如何打通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全过程?为此,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增城研究院应运而生,其宗旨在于推动增城丝苗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刘玉涛说,种源保护与开发、科技创新与协同、产业落地与拓链是三个关键性、牵引性的突破口。
据悉,增城区农业部门将紧紧依托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增城研究院,梯度构建增城区种业、商业“两头在内”+产业(生产带动)“中间在外”的产业科技格局,为全面落实“百千万工程”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样板。
丝苗米产业要怎么高质量发展?与会专家献智献策。会上,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柯炳生、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程式华等专家分享了《汇聚各方合力,打造丝苗米公用品牌》《我国水稻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科技增效途径》等主旨演讲。
广东丝苗米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研究员王丰,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周少川,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正高级农艺师赵华等分别做了主题报告,就增城丝苗米省级全产业链示范区建设、增城丝苗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具有指导性、启发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